今天要跟大家聊聊一個大家都很關心的話題:少子化和房價的關係。最近幾年,台灣的出生率越來越低,很多人擔心以後房子會沒人住,房價就會跌,這樣就可以撿便宜了。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,但實際情況真的會這樣發展嗎?讓我來跟大家分析一下。
少子化對房市的影響:是壓垮房價的稻草,還是無關痛癢的細枝末節?
少子化對房市的影響,一直是個熱門話題。許多人認為,少子化會導致房屋供過於求,房價最終會下跌。但以我多年經驗來看,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。少子化對房價的影響其實比較間接,尤其在寸土寸金的雙北地區,房價早就不是一般受薪階級可以負擔的範圍了。很多時候,房子就像股票一樣,是一種金融商品,而不是單純的居住空間。你想想,現在有多少年輕人,靠自己的薪水可以在台北買房?
未來,繼承房產的比例會越來越高,造成更大的階級落差。有錢人家的孩子,一出生就擁有房子,贏在起跑點;而沒錢人家的孩子,即使努力工作、省吃儉用,可能也要到退休才能還完房貸。這種「富者愈富,貧者愈貧」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,但在短期內,對房市的影響有限,畢竟現在房價的漲跌,更多的是受到金融市場、投資炒作等等因素的影響。
房屋老齡化與都更:是解藥還是毒藥?
有人說,老房子越來越多,需要都更重建,這樣可以平衡少子化造成的房屋過剩問題。但都更真的是解藥嗎?我認為,都更的本質是資產更新,背後的驅動力是房價上漲的預期。建商都更的目的,是把矮舊的房子變成高聳入雲的大樓,塞進更多人,實際上增加了房屋供給,而不是減少。
從政府核發的建造執照數量就可以看出端倪。2016年大約發出8萬件建造執照,到了2021年,已經暴增到17萬件,足足翻了一倍多!更誇張的是,2021年發出的建造執照數量,竟然比當年出生的嬰兒還多!一人一間房都還有剩!到了2024年,連使用執照的核發數量都超過出生人口數了。這說明台灣的房子真的蓋太多了,未來可能面臨嚴重的過剩問題、消費萎縮,再加上人口減少,這些都是房市長期發展的隱憂。
台灣高房價:是經濟奇蹟還是競爭力殺手?
有些人覺得,台灣可以學香港,開放移民或讓外籍勞工買房,這樣就可以支撐房市。他們認為,香港地小人稠,房價卻居高不下,台灣也可以複製香港的模式。但事實上,香港和台灣的情況差很多。香港政府控制土地的釋出量,就像控制鑽石的產量一樣,刻意製造稀缺性來維持高價。台灣很難複製這種模式。
而且,台灣的高房價反而會阻礙國際人才的流入。你想想,如果你是個外國人,你會想去一個房價貴到嚇死人的地方工作嗎?很多外國YouTuber來台灣,都說台灣的食物好吃、人情味濃厚,但沒聽過有人說台灣房價便宜,想搬來台灣住的。高房價對台灣的國際競爭力,其實是一大阻礙。
台灣經濟與房價:是共享繁榮還是貧富分化?
台灣的經濟成長,真的有讓全民受益嗎?我認為,並沒有。GDP的成長,並沒有完全反映在受薪階級的薪水上。科技業的工程師,年薪幾百萬很正常;但餐飲業、服務業的員工,可能連基本工資都不到。這種產業結構的失衡,也反映在房價上。
新竹的例子就很明顯。因為科技業蓬勃發展,新竹的房價飆漲,房租也跟著水漲船高。但是,在新竹做服務業的人,他們的薪水有跟著漲嗎?並沒有。結果就是,生活成本越來越高,一般人根本住不起,只好搬到更偏遠的地方。這就是所謂的「仕紳化」現象,有錢人把窮人趕出都市。
房價的組成:不只是磚頭水泥,更是金融遊戲!
影響房價的因素很多,其中最關鍵的是金融政策。台灣的資金氾濫,很多錢都流進了房地產市場。為什麼?因為在台灣,貸款買房的利率很低,而且可以貸款很長時間,槓桿開很大。尤其在實質負利率的時代,貸款買房反而像是在「賺錢」,所以大家都搶著買房,把房子當成保值工具。
除了金融政策,土地政策也是影響房價的重要因素。地方政府為了增加收入,常常高價標售土地,把土地成本轉嫁給建商,建商再轉嫁給消費者。再加上台灣的持有稅很低,鼓勵了囤房行為,很多人買了房子空在那邊,等著房價上漲再脫手。這些都推高了房價。
因素 | 說明 |
---|---|
貨幣金融政策 | 低利率、寬鬆的貨幣政策,使得房地產成為投資保值的最佳選擇,資金湧入房市,推高房價。 |
土地政策 | 地方政府為了財政收入,高價標售土地,墊高土地成本,建商再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,導致房價上漲。 |
持有稅偏低 | 低持有成本讓囤房變得有利可圖,導致房屋閒置,加劇供需失衡,進一步推升房價。 |
囤房稅2.0:是真改革還是假把戲?
政府推出囤房稅2.0,想要抑制房價,但真的有效嗎?我認為,囤房稅2.0治標不治本。問題的關鍵不在於稅率,而在於稅基。台灣的房屋稅是根據房屋的評定現值來計算的,但很多老房子的評定現值非常低,甚至低於免稅門檻。所以,即使提高稅率,對這些老房子也起不了作用。
有效的政策,應該針對那些既空置又擁有多套房產的人,而不是全面提高稅率,這樣才能避免傷及無辜,又能達到抑制房價的效果。
建商常常抱怨說,缺工缺料、原物料上漲,所以房價才會漲。但這些問題,有一部分也是建商自己造成的。因為建商搶著蓋房,導致人力和資源短缺,推高了建築成本。
房市未來展望:是緩慢下修還是持續飆漲?
2025年,房市可能會進入量縮價穩的階段。賣方不願意降價,買方又買不起,仲介夾在中間兩頭為難。到了2026年到2028年,隨著新青安政策和寬限期結束,可能會有一波換屋潮或拋售潮,但長期來看,房價還是有可能因為金融政策等因素而持續上漲。
未來的租屋市場會越來越重要,政府應該思考如何保障租屋族的權益,例如:給予租屋族優先續租權、限制房租漲幅等等。另外,也可以參考其他國家的做法,例如西班牙的VPO(政府保障住宅),創造介於租屋和購屋之間的選項,讓更多人可以擁有穩定、負擔得起的居住空間。
都市改革組織(OURs)長期關注台灣的居住問題,我們透過研究、倡議和政策評比,希望可以讓台灣的居住環境更多元、更可負擔、更有保障。我們相信,居住正義的實踐,需要大家一起努力,才能讓每個人都能安居樂業,不用再為了房子煩惱。